就在兩周之前,國內營銷界發生了一件大事:
甲方委托了微博某流量頂級機構做推廣。但推廣的結果是,甲方的產品獲得了三百多萬次的觀看以及成千上萬的評論和點贊。那么產品最最重要的實際交易量是多少呢?
答案是零,被引進甲方店鋪的流量也近乎為零。
雖然產品的曝光率與轉化率確實屬于兩回事,但甲方得知結果后還是憤怒地撰文討伐時暗指這個“假流量”。
那么,“假流量”究竟在全球互聯網流量棋局中占有一個什么樣的位置呢?
首先,可以這么說,其實網絡世界的指標其實是假的。
2013年,Bloomberg曾記載過一個叫阿姆蘭的人的故事:阿姆蘭曾負責過美國運營商Sprint的廣告支出,他一直認為,電視廣告這種方式又貴又不能針對目標客戶投放,于是當阿姆蘭力喜力美國時,更偏向選擇雅虎與谷歌類的在線廣告或者程序化廣告等等,既有針對性,又能知道每一美元投放到廣告里是否完成了相應的任務。
然而, 2013年的下半年,當阿姆蘭與同事在紐約會議室里就在線廣告效果做介紹時,他們發現了一個令人目瞪口呆的結果:
電視廣告投資回報率是 6:1。也就是說,每花 1 美元投放電視廣告,所獲得的收入可以增加 6 美元。
而在線廣告、程序化廣告的投資回報率僅約為 2:1每花 1 美元廣告,才增加 了2 美元收入。
更令人吃驚的發現是:在數字世界里,有約20%的廣告,不是由真實的人“看到”的。
正如《紐約雜志》旗下刊物Intelligencer在2018年12月指出:
“年復一年,實際上只有不到60%的網絡流量是人類。
在其它的虛假流量里,大多數是機器人在閱讀信息。”
其次,人也是假的。
根據美國媒體Vox的報道:今年一季度,Facebook總共刪了22億個虛假賬號。這是一個巨大的數字飛躍。
我們先回顧一下Facebook之前季度的操作:2018年的四季度,Facebook總共刪了12億個虛假賬號;再往前一個季度,是75萬;而在2018年的第一個季度里,Facebook總共刪了不到60萬個虛假賬號。也就是說,整個虛假賬號產生的速度是——60萬到75萬,75萬到12億,12億到22億。
更糟糕的是這些虛假賬號的生長速度似乎已經到了一個極度瘋狂的程度——因為Facebook在今年一季度里刪掉的假賬號數量,已經等同于其平臺上今年一季度由實際人類注冊的真實賬號數量。
就像Distil Networks的創始人Rami Essaid的說法:“社交媒體是這樣一個虛擬世界,這里一半是機器人,一半是真實的人。”
再者,內容也是假的。
2019年的2月21日,一篇真假難辨的爆款文章——《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使得咪蒙微信公號轟然倒塌。
顯而易見,這類虛構文章的出現,是追求指標的“必然”結果。
根據美國媒體的報道:頂級電商網站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虛假評論。
Fakespot擁有著在評論中找欺騙模式的算法,發現了這些欺騙模式包括:雇專業的人發評論、雇機器人發評論等。亞馬遜稱:有超過90%不真實的評論,是由計算機生成。據Fakespot估計:在沃爾瑪官網上,有約52%的用戶評論是“不真實和不可靠”的;而在亞馬遜平臺,這一數據是約為30%。
而最近被麻省理工學院公布的一個最新研究發現是:人工智能在生產假信息方面可以做到非常強大,但是,AI無法識別自己所面對的故事是“對的”還是“錯的”。也就是說:AI無法修復假新聞。
互聯網,它不是指可以被計算出有多少虛假,而是指你在網上遇到的東西都不是“真”的,但是,也不能完全說是“假”的。并且這樣真真假假的體驗,時時刻刻,一直交替著在你的大腦里出現。
那么,究竟互聯網,它是否一定必須立足于現實;還是說,它可以有自己的生命,并且命中注定要產生出一個真假難辨的信息世界?這仍然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
綜合上面的“假流量”事件分析,也許有人會開始驚恐:
“天啊,流量是假的,那我互聯網還做不做了?”
不可置否的是,盡管現在“假流量”事件層出不窮,“得流量得天下”這句話還是占據著巨大的應用場景的。
所以同樣是流量,為什么有些是假的,有些有確確實實是真的呢?
歸根結底,還是要看產品帶來的價值。
那么產品要如何引得真實有效的流量呢?
第一,要精準,有的放矢。一旦精準,你會發現,哪怕流量不大,也是有價值的。所謂精準,就是你要做的事情,跟你所獲得的客戶是對應的。比如,你開個餐館總是喜歡來一幫吃飯的人,而不是來一幫來打牌打麻將的人。
第二,要有橫向擴展的現實可能性。很多流量因為某個痛點進入你的網站,這時就必須要沉淀這些客戶,給這些客戶提供可以被橫向拓展的可能性的新產品;如果無法提供新產品,那么客戶也很快流失,變得無效。當年開心網,因為偷菜,搶車位來了一幫客戶,但是來了以后呢?開心網就還是繼續開發搶這個搶那個的游戲,客戶覺得缺乏新意,流量就都走了。
流量的真真假假問題需要我們不斷去思考,而想要立足于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了了網也需要聯系互聯網時代現實發展背景去不斷地優化和改進,與時俱進,提供更優質和更保障的服務。